“真看过,真评价”,《我不是高山》到底好不好?
《我本是高山》到底好不好?收起
绝地黑号网专稿 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海清主演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将于11月24日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张桂梅校长以“教书救人”为己任,引领大山深处的女孩们热烈生长、打破命运牢笼的动人故事。
然而在电影首映、点映后,却在网络上遭受差评引发巨大争议。面对不同的声音,我们应当该如何看待,争论背后真相到底又是什么?
《今日影评》节目邀请到已经看过《我本是高山》的影评人吴燕雨,共同来关注《我本是高山》遭恶意差评这一争论焦点。
影评人吴燕语在看完《我本是高山》之后给出评价是“我可以给到八分,是一部非常值得尊敬的电影,对张桂梅校长的外形以及人物的灵魂抓取都是非常准确的。”关于网上热议的争论,吴燕雨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争论一:男导演拍不好女性电影
回看世界影史,有多少优秀的女性电影也都是出自男性之手;在女性主义学派中也有不少优秀男学者,所以单单仅从性别上就对这部电影判下“死刑”,是一种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
看完整部电影,会明显的感受到女性才是这部电影中真正的主角,能够感受到了女性绝对的力量。本片对于男性角色着墨极少,更多是在塑造“各自立体、丰富、生动”的女性角色,不存在消费、物化、贬低女性的现象。此外,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他们的初衷都是充满善意的,想要这样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看到,所以才会来拍这样一部电影。
争论二:酗酒母亲的角色设定
这部电影本就是根据真实事件为原型而创作的一个改编电影。主创团队进行了实地走访,到华坪女高采风,收集到很多真实的故事素材之后再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最终打磨成了最后的剧本。
当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会发现大家都在意的酗酒母亲有自己完整的故事线。因为丈夫的抛弃受挫,变得爱喝酒,但在最后张桂梅校长的言行深深地感染这位母亲,让她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整个故事是非常具有戏剧张力和力量的,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女性帮助女性的力量。
争论三:胡歌在剧情中的作用
影片完整的刻画张桂梅校长的人生历程,没有避讳去描述张桂梅校长所经历过的痛苦,这其中就包含了她在失去丈夫之后精神上的一个困境。所以说胡歌的这个角色存在,反而是让张桂梅校长这个人物更加饱满鲜活。一个人在具有伟大的人性和大爱之前,必然会经历一些事情的。
并且影片中不仅仅表现了张桂梅校长对于过去人和事缅怀,也有对于未来生活的一些展望,如果是纪录片,那么这一段就不贴合实际了,但正是因为这是一部电影,所以这条人物线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电影《我本是高山》才进行点映,还并没有全国正式公映,观影人数较少,然而影片的延伸话题讨论度却越来越高。影评人吴燕雨表示“感觉到这一次的讨论,有的人是在追流量、博眼球,用性别对立来抨击这个电影,许多网友还没有看到完整电影,未知全貌,就被一些带有煽动性的言语带动,参与到讨论中。”
可以说在昨天这场舆论战中,编剧失态的回应,网友没有看过电影就给出的差评,都显得有失偏颇。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在这场舆论战中都没有获得胜利,反而是让别有用心的人坐收了渔翁之利。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宣誓词,也是片名的由来。相信本片能够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议,也都是因为大家曾被张桂梅校长的事迹所感动,我们期待看到观众们走进电影院后,回到对电影本身的讨论;我们期待看到真知灼见的影评和声音;我们也期待着所有观众不会被一些断章取义的评论所影响。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动人的影片,它是一扇我们与华坪女高对话的窗口,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张桂梅校长的故事,感受到她的精神。欢迎大家在看过影片之后对《我本是高山》发表真实的评论,也接受中肯的批评意见,真诚的沟通对于每一部中国电影,每一个中国电影人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