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

  12月8日,中国工程院2023年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为新当选院士颁发证书并作了讲话。李晓红表示,院士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是荣誉的象征,更是责任的标志。希望院士们恪守至纯之心,始终坚守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坚决捍卫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无比珍视院士称号的荣誉性,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坚守学术性方面,李晓红表示,要坚持在本专业本领域科研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和科研上,要减少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减少各类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减少各类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推动科技界形成专注学术、潜心科研的良好学风。要规范学术话语权,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要强化教学和科普责任,引导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工程科技报国的火热实践。

  “如果一位院士被金钱名利所诱惑,偏离学术的轨道,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必定会伤害到我们整个群体,影响的是整个群体的声誉,破坏的是院士群体的形象。”李晓红说,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要杜绝院士称号滥用,规范自身兼职,杜绝“双聘院士”,杜绝以“院士”冠名非学术活动场所;成为院士,要更加严格自律、加强对团队的管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做学术道德的楷模,让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据了解,2023年院士增选,是党的二十大后首次院士增选,是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首次集中检验。为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要求,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中国工程院今年首次发布院士增选指南,明确院士增选坚持质量第一,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今年新当选院士中,有未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有较少公开发表论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吴世忠,有只有中专学历但成功研发出多款全球首创性疫苗和试剂的夏宁邵,有长期扎根西部的尼玛扎西、高雄厚,有挑战白血病“生命禁区”、创建“北京方案”的黄晓军,有数十年从事DNA检验技术研究的人民警察、英雄模范刘超等。今天的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上,李东、尼玛扎西、刘超3位新当选院士代表分别发言。他们表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工作、自主创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本次院士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的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当选院士共涉及43个一级学科,覆盖了院士增选指南中学科的78.2%。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2岁,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6岁,60岁(含)以下的占81.1%。本次院士增选后,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978人。( 谷业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