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映山河 | 中国电影“出海”,行稳致远
今日影评·光影映山河: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收起
绝地黑号网专稿 电影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全球化的发展与国际传播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国电影“出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今日影评》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做客节目,一起共同聚焦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之路。
中国电影“出海”展现新变化
研究员冷凇提出,中国电影“出海”的这些年,“中国味”的变化特别明显。上个世纪,因为李小龙、成龙等电影人在国际上的成功,使得动作功夫片为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打下第一波口碑,至今仍然颇受追捧。
进入21世纪,国产电影艺术创作和技术制作水平都有了很大进步,《英雄》等影片开始发行到海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经过十几年历练,国产电影迎来了巨大提升和进步,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产片有机会走出国门,获得世界的关注。《热辣滚烫》凭借励志喜剧与现实题材的嫁接,被索尼影业购买版权,并于3月8日海外上映;《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法国大受欢迎,首映黄金场次更是一票难求。中国电影“出海”的目标逐渐从展现中国文化切面,变为拥抱世界,全面交流。
中国电影“出海”的巨大挑战
因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中国电影“出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研究员冷凇表示,目前电影“出海”最大的挑战还是对于国际语言的掌握,因为民族的表达需要转化成共通语言,才会被世界了解和认知。
一方面,文化背景的差异再加上语言的翻译问题,导致了许多“出海”的作品并不能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内核,让海外观众难以理解。
另一方面,海外观众在观看中国电影时,因为固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不会在短期内轻易改变,容易对影片的内容产生误解和冲突,从而导致“文化贴现”,带来电影商业与文化价值的降低。
针对这样的现象冷凇表示,在国际传播中,越是文化自信,越应该把姿态和语调放低。用平静、平视、平实的态度,同时做好视觉效果这一传播的基础,中国电影才能应对更大的“出海风浪”。
如何让中国电影“出海”之路更加长远
冷凇认为,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证在发出自己声音的同时,让中国电影的“出海”之路更加长远。
第一,中国电影“出海”时需要在法律法规上迅速与国际接轨,运用合约保障影片的内容被准确呈现;在坚守原本语义的前提下,做好本土化的改编,达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平衡,减少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的文化贴现。
第二,从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来看,以中国美学为底色,缩减文字语言,提升影像的质感,这样的传播更容易赢得世界的赞许。
第三,国产电影在创作上还需要开拓新的题材类型,挖掘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将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具有丰富底蕴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融进国际化的表达中。
最后,需要更加注重渠道的建立,无论是更好地利用宣发矩阵,还是凝聚华人社区、打造国际档期,在国际传播中都非常重要。
光照映山河,未来添红火,关于中国电影“出海”的现象和挑战,研究员冷凇站在国际发展的角度,为我们中国电影的发展建言献策:
“首先要重视编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重视想象力的培养;第二是发挥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各美其美,以美学为底色做时尚化和炫酷化;第三是发挥出科技的力量,赋能电影创作;最后就是要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等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国际世界上也是同样被接受的。特别期待我们中国电影能够在未来的国际传播中行稳致远,行健致远”